2025年6月23日至27日,第20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ISSI 2025)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顺利召开。作为全球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本届大会以“Shaping the Future: New Horizons in the Science of Science”为主题,采用线上及线下融合模式开展,吸引了来自全球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会,展示了信息计量方法、科学政策与评估、人工智能赋能变革等议题的最新进展与国际前沿。
图1 我院师生参与ISSI会议
我院康乐乐、陈烨、石静、王嘉杰、杨杰、林定康、李悦、程晓灵等八名师生参与了此次会议,并进行长论文汇报展示,展示了我院在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中,博士后石静汇报了与陈烨助理教授合作的论文,题为“Balancing Accuracy and Explainability: An Ensemble-KAN Model for Patent Grant Prediction”,提出一种兼顾预测准确性与可解释性的专利授权预测模型,基于多领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可解释性模型在专利计量领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有益实践与理论启示。博士生王嘉杰汇报了与硕士生程晓灵合作的论文,题为“Network Position Matters: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Talent Mobility, and Exploratory Innovation in Teams”,探讨团队合作网络中的成员位置如何在人才流动背景下影响探索式创新行为,深化了对协作创新机制的理解。博士生杨杰在AII-EEKE工作坊线上汇报了与邓三鸿教授等合作的工作论文(线上),题为“Measuring Technology Diffusion Dynamics Using Patent Full-Text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探索了如何基于PatentBERT等机器学习模型来量化技术创新和动态扩散。博士生李悦报告了与康乐乐教授合作的论文,题为“Unveiling the Temporal Dynamics: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ource Diversity, Breadth and Depth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rough Time-Series Analysis”,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框架,揭示了知识来源的多样性、广度与深度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路径,为理解知识结构演化与高影响力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博士生林定康作报告“How is the Sino-US AI Collaboration Reshaped by the China Initiative?”,聚焦中美人工智能合作网络的结构变迁,系统分析了政策冲击对国际科研协作格局的影响。
图2 博士后石静现场汇报
图3 博士生王嘉杰现场汇报
图4 博士生林定康现场汇报
图5 博士生李悦现场汇报
本次大会不仅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与国际专家深入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也成为我院对外引才与学科宣传的重要平台。在康乐乐教授的带领下,我院在大会现场设立引才展位,组织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系统介绍学校、学院及学科发展情况,重点推介青年人才支持政策、科研资源配套与国际合作平台。宣讲活动现场反响热烈,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咨询,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
图6 招聘宣传活动
图7 我院师生与ISSI主席Giovanni Abramo合照